北京時間5月16日,中國籃球協會對外界發布了CBA總決賽前四場比賽中,裁判員全場宣判質量的統計數據。具體數據顯示為100%、81.25%、80%和92%四個數字,代表著各場比賽的判罰準確率。
中國籃協裁委會的負責人對此進行了深入分析,并認為盡管總體上有所進步,但裁判員的執裁水平仍有提升的空間。他指出,在第二場比賽中,判罰次數較多,其中一些輕微接觸的判罰顯得略顯繁瑣。第三場比賽則存在對啟動走步的漏判情況。第四場比賽雖然整體表現較好,但也曾出現過幾次雙哨的判罰失誤,這類問題在后續的比賽中應盡力避免。
媒體人付政浩也在其文章中指出,從籃協公布的判罰質量以及個人觀賽體驗來看,第二場和第三場比賽的吹罰質量確實不盡如人意。尤其是第二場比賽,涉及到了歐洲、亞洲和中國三種不同風格的裁判,三人在判罰尺度上的不一致性,使得比賽顯得格外混亂,連解說員楊鳴都含蓄地提到了這種不同風格帶來的影響。
隨著系列賽中裁判的頻繁更換,球員們需要不斷適應不同的判罰尺度。誰能更快更好地適應這種變化,誰就可能在比賽中掌握主動。在第五場的執裁中,將有土耳其、印尼以及中國裁判共同參與。原本計劃的韓國裁判因本國聯賽的緣故,無法如期執裁CBA總決賽第五場。
中國籃協裁委會負責人還提到,相比半決賽,總決賽的整體執裁情況在保證比賽順利進行方面有了顯著提升。裁判們更加注重對明顯違例行為的判罰,特別是在無球區域的限制移動以及死球狀態下的執裁重要性。在附加動作方面,如犯規后的肘擊、揮臂等危險動作,裁判們都保持了高度警覺。在技術動作判罰上,對于非法用手、騙取犯規以及上籃時的橫肘左右擺動等動作,裁判們已經統一了判罰標準。
值得一提的是,保加利亞籍裁判在完成總決賽首場比賽后便返回了家鄉。他的離開讓許多球迷感到惋惜。從籃協公布的前四場宣判質量來看,第一場由兩位歐洲裁判主導的吹罰明顯要好于其他幾場。這反映出不同地域的裁判在吹罰尺度上的差異對比賽流暢度有著顯著影響。中國籃協在引進外籍裁判后,保加利亞、土耳其、希臘等國的裁判吹罰風格引起了外界的廣泛關注和討論。相較于過去主要使用亞洲或中國裁判執裁的模式,歐洲裁判作為主裁能更接近國際籃聯的吹罰尺度,這也大大減少了球迷的關注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