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萬再次背負了鍋。原因何在?原來是在人員調整上,他的決策仿佛在玩一場猜謎游戲。林良銘的意外紅牌更是將原本可能勝利的比賽推向了失敗的深淵。這不禁讓人思考,如果勝利來得如此簡單,國足早就成為了世界杯的常客,又怎會等到今天這個地步呢?
在賽后的反思中,有人歸咎于教練的問題,但真要細細琢磨,也許并不完全如此。回想伊萬初來乍到之時,他似乎為球隊帶來了新的希望和期待,尤其是在對陣沙特的比賽中,大家對勝利的憧憬充滿了期待。然而,結果卻是失利。此后,伊萬的每一次換人決策都成了眾人質疑的焦點,甚至被冠以“不會換人、不會用人、不會選球員”的“三不會”教練之名。這種轉變的速度之快,實在令人驚訝。
在亞冠和世預賽的較量中,雖然亞冠賽事的輸贏能夠反映出一些國內球員的真實水平,但也不能忽視世預賽的特殊性質。在這場比賽中,國足明顯被對手壓制,連一次像樣的射門都沒有。而門將的七次撲救和林良銘的紅牌似乎成為了比賽的轉折點。那么這位球員真的如此關鍵嗎?若非他紅牌領出,是否就會贏得比賽呢?這個問題顯得尤為引人深思。
實際上,紅牌的出現背后不僅僅是球員個人失誤的問題。整個球隊面臨的壓力過大,球員們仿佛身處熱鍋之上,對每一個球都極度緊張。稍有逼搶就容易犯規,這也正是紅牌產生的原因之一。如果球隊能夠保持穩定的發揮,這樣的失誤或許可以避免。
對于選人問題,無論是誰上陣,國足面臨的最大問題依舊是后腰軟弱。盡管如此,仍有人固執地認為這是教練不會使用球員的問題。然而,當面對場上的實際表現時,技不如人的事實終究無法回避。輸球是再正常不過的結果。
然而,對于接下來的比賽,尤其是對陣澳大利亞的比賽,我們不應抱有過高的期待。國足在這個小組中,更多時候是扮演陪襯的角色。球員們的訓練時間長短、是否擅長踢球等借口已經變得毫無意義。現實是許多球員在亞冠中都無法上場,只能在國內聯賽混跡。他們對自己與對手之間的差距一清二楚。然而,仍有人盲目樂觀地認為球隊實力強大、勝利易得。這無疑是一種幻想。
讓我們正視現實吧!賽后,許多人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這支球隊的真實水平。對于未來的比賽,我們不應抱有過多期望,否則只會讓自己心碎。沙特隊的球員在基本功和傳球能力上明顯優于我們的球員,盡管他們也經常浪費機會。但我們必須承認這一差距并努力去彌補它。只有這樣,國足才能在未來的比賽中取得更好的成績。